來金門旅遊,若你選擇以租車代步,入住傳統聚落是我很推薦的在地體驗。金門有七個保存較完整的聚落,除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水頭、瓊林和珠山,這次我選擇住在稍稍偏遠一點的北山聚落,雖然規模不大、也非熱門觀光景點之列,但也因此得以偷得浮生三日閒。
北山聚落地處金門西北角的古寧頭,緊鄰南山及林厝聚落。雖說是稍稍「偏遠」,但其實從市區開車只要十來分鐘就能到達。
我和同行的哥哥及其友人,住在北山聚落逾兩百年歷史的閩式古厝「古寧歇心苑」(點連結可看我寫的信紹),這天我特別起了個大早,趁六點天剛破曉,獨自拎著相機出門來去逛街。
不愛早起的我,覺得一天當中最美的時刻,卻無疑是寂靜無聲、帶著淡淡青藍色調的清晨。我走向雙鯉湖,回頭望著池塘邊草地逐漸染上金亮色澤,稱不上美景,但這鄉間的畫面就是這般舒服清新。
才剛要沿著雙鯉湖畔散步,沒多久,「北山風獅爺」就佇立在那裡。
風獅爺,是金門最具特色的地方信仰與鄉土景觀。金門人信風水、敬鬼神,早年因島上缺乏林木而飽受風沙之苦,發展較早的聚落出入處或東北方多立有風獅爺用以咬風鎮煞,爾後又因海盜猖獗,加上農漁民祈求豐收和心靈慰藉,所以風獅爺順理成章成為人們心中趨吉避凶的守護神。
北山風獅爺逾1公尺高,以花崗石雕刻而成,特色是耳朵歪了一邊。歇心苑的主理人Nicole告訴我,鄉野傳說這隻風獅爺很頑皮,尤其喜歡漂亮女生,有次看到一位妹仔便要跟著尾隨進洗手間,關聖帝君見狀氣到以大刀揮砍,風獅爺閃躲不及,所以耳朵就給削歪了。
於是,祂成了金門唯一耳朵不對襯的風獅爺。身上的紅色披風則是信眾圍上,用以還願謝恩的。
在天氣晴朗且無風的早晨,雙鯉湖對岸南山聚落的古厝和綠林,幽靜地倒影映於水面。第一天下午抵達北山時,Nicole已先領著我們環湖散步,當時陰天下的雙鯉湖看來很一般,沒想到打上日光後,竟能見到如此鏡射對襯的美麗景致。
繼續往前走,除了風獅爺外,鎮守在雙鯉湖畔的還有座落北山聚落外緣、任荷葉簇擁的「水尾塔」。
北山水尾塔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,已有超過250年的歷史,塔身同樣以花崗石打造,各面分別刻上佛、法、僧、寶四字,塔頂安了個葫蘆,除用以鎮水患興農事,也有祈求致富並且守成之意,給予人安定的力量。
北山聚落很適合旅行時喜歡晨跑的人來待一晚,除了環雙鯉湖外,還可以一路跑到慈湖,馬路大條筆直車又少,夏日晨昏或秋高氣爽時,跑起來一定很舒服。
水尾塔不遠處則是有「雙鯉古地」之稱的關帝廟,年代更為久遠。
很久很久以前,一灣海水流入古寧頭成湖,分隔兩邊的南山、北山地勢貌似一對鯉魚,便將其取名雙鯉湖,而湖海之間形成的小沙洲宛如雙鯉迎珠,遂在此建廟供奉關聖帝君,並稱之為雙鯉古地。
雙鯉古地主要由北山、南山和林厝三村居民共同供奉祭祀,偶有像我們這樣的遊客路過雙手合十,小廟雖不見香火鼎盛,但坐擁濕地綠意和寬闊的雙鯉湖景第一排,反而讓人得以靜心。
在介紹古寧歇心苑的文章中有提到,閩南古厝屋頂主要有「燕尾」和「馬背」兩種建築形式,其中「馬背」還細分為五行的象徵意義。在金門,民宅古厝除了多為圓弧曲線的「金」形馬背外,還有寺廟這種結合燕尾的「土」形馬背以示其尊貴地位,也用以規避沖犯民宅。
關帝廟前的觀景平台,面對雙鯉湖,左邊是南山聚落,右邊是北山。
眼前平靜的湖水成了一面鏡子,映射出雲層奔放的氣勢,親眼目睹比照片真心又再美上十倍,在這鄉下地方竟出這種大景好不真實,像是在看大陸尋奇,讓我又驚又喜呆望許久。
要不然,還是我就搶先封它做「金門天空之境」好了!
在南山側的湖畔的「雙鯉濕地自然中心」,是一處以介紹古寧頭環境與自然生態為主軸的遊客中心,照片上建築下方緊貼荷花池的窗格,是設計來觀賞水面和水下的自然生態。
雙鯉濕地自然中心沒那麼早開放,這是第一天下午去的。
館內詳盡介紹金門的自然資源,除了樹林生態,還有鱟、文昌魚、中華白海豚和水獺等稀有動物。是的,因為是濕地,這裡號稱偶有水獺出沒,部分路段還設有留意水獺穿越馬路的警示標誌。
金門位於東亞到澳大利亞的鳥類遷徙線上,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接續有大量候鳥過境。其中,數量最龐大的就是鸕鶿,據統計單月竟能破萬隻以上。由於附近的慈湖是候鳥主要棲息地之一,雙鯉湖也跟著沾了光,因此冬天這裡可是賞鳥愛好者的生態寶地。
館內販賣部的窗景,特別的設計可看到湖面和湖底生態,可惜走訪時節花已謝葉漸枯,幻想一下這隻雁鴨若置身在盛開的荷花池裡,畫面肯定非常寫意。
販賣部的空間老實說蠻老派啦,唯一的亮點是金門畜產試驗所生產的「鮮乳冰棒」,號稱百分之百純天然、不添加香料與人造脂肪,嘗得到牛奶的清香味,好吃又便宜,也有花生鮮乳口味哦!
介紹完雙鯉濕地自然中心後,畫面再拉回到早晨的北山聚落。
金門多為單姓聚落,水頭的姓黃 北山古寧的姓李。
聚落內的古厝形制大小不一,也沒有固定排列方式,雖然看似隨性且獨立,但能由前後門和錯綜相連的巷道往來,顯然串門子和守望相助都很方便,想必也極富鄉里人情(和八卦味)。
相較於眾多洋樓錯落、古厝門面牆上鑲有各式彩繪花磚的水頭聚落,北山這裡樸實多了,當然各有各的美感,但我覺得這裡更能享受來去鄉下住一晚的閒情逸致。
而看似平凡無奇,但只要留心觀察,仍能發現許多美麗的工藝細節。
歇心苑是三落大厝+左護龍,而這種形式就是蓋在「落」前面的「櫸頭」。
北山聚落裡沒幾家商店,「老麵茶」是少數之一。
老麵茶早上十點才開,所以這也是第一天下午吃的。
雖然明明牆上寫著熱熱吃最好吃之類的字樣,但還是在夏天賣起引人好奇的麵茶冰。簡單來說,就是可以選仙草、紅豆等配料,再將大把麵茶粉灑在剉冷上頭,形成盤中的麵茶山。
不過,因為麵茶粉不融冰,所以再怎麼小心奕奕,都還是會吃得整桌麵茶粉。老實說稱不上美味,但就是吃個到此一遊的新鮮感,還行。
吃著吃著,附近傳來鎖吶聲,接著看到有人穿著道士服、手搖銅鈴走過。走訪期間正值普渡,長那麼大了,以往都是在寺廟內看到道士,像這樣還是頭一遭,當時蠻想跟在他們後頭去遊街拍照的,這肯定比拍莒光樓或古寧館戰史館有趣多了,下次吧!
金門先民來自閩南,在傳統文化習俗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之下,民間信仰在此十分盛行,除了佛、道教之外,還包含儒家倫理、陰陽五行,以及對於祖先的崇敬和鬼魂的敬畏,因此不時會在外牆看到各種符咒。我自己是不會覺得詭異可怕啦,就看作是民俗信仰的手繪藝術,金門特有的生活感,想收集。
開眼界的,還有第一次見到有人用水塔來燒金紙的,讓人嘖嘖稱奇。
在老麵茶旁的古厝後牆角,刻有獅首的泰山石敢當,也是路衝擋煞用的。
下一站,是「北山古洋樓」
金門聚落裡的洋樓,主要是當地僑民到南洋貿易經商有成後返鄉蓋的,像這棟洋樓便是古寧頭李氏三兄弟赴菲律賓經營椰子貿易賺大錢,於1928年返鄉後興建來孝親的二落大厝,後來再改建成這雙層洋樓。
然而,1949年古寧頭戰役時,洋樓因位處北山聚落的出入口,且靠近林厝和安岐,一度遭共軍佔領成為指揮所,在經歷炮火猛烈的攻防戰後國軍才退敵收復,牆上留下了眾多槍砲痕跡,至今依舊清晰可見。
戰役之後,洋樓由國軍佔用直至1975年才歸還,但洋樓早已殘破坍塌,待2005年由金門國家公園修復,並於201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,現在則委外經營,變身青年旅館。
時光流轉,現在洋樓就這麼矗立在這恬靜的聚落裡,但看著斷垣殘壁與千瘡百孔,不禁幻想起當時軍人和當地居民身陷生死交戰的場景,只能感嘆戰爭的無情。
北山古洋樓對面的小廟,一旁長凳成了老人家晨間散步的歇腳處。
山牆的脊墜也有泥塑或交趾陶等不同工法,而獅首、雲頭和綬帶綁掛的蒲扇,皆有驅邪避凶和祈福納祥之意。
小廟旁是「北山站」侯車亭。從市區金車城站發車的10、11號公車和台灣好行「B-古寧頭戰場線」,都有停靠這裡。
在太陽慢慢高掛變得爆熱之前,喜歡晨間空氣中瀰漫的柔和日光,除了早起散步運動的老人家,學生們也無奈早起在這等車上學,祥和舒服的畫面。
有著黑色牆面的古厝都是宗祠,上頭還映著燕尾長長的影子。
金門人家族觀念重,所以宗祠也特別多,當地還口耳相傳「無宮無祖厝,不成鄉里」的俗語。
走訪過水頭、也匆匆搭車路過瓊林和珠山聚落,總體來說覺得金門對於聚落古厝的修復及活化做得很好,像是這座李氏宗祠,無論是石刻、木雕和唯妙唯肖的交阯陶偶,在細節上都足顯用心。
連路燈開關箱不但很「金」門,也有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古厝感。
相較之下,北山聚落裡的洋樓不多,這棟也改建成為民宿(北山洋玩藝),上頭刻有「隴西衍派」是李氏宗親的堂號,代表祖先源自隴西郡(秦初三十六郡之一)。就說金門人十分重視家庭倫理,而慎終追遠的信念,在許多聚落建築上表露無遺。
北山聚落除了洋樓少,雜貨店貌似也僅此一家,叫做「國賓食品店」(對了對了,忘了北山古洋樓斜對面還有一間榮昌商店啦)。
喜歡鄉下柑仔店那種昏暗空間配上死白的日光燈,東西愈是混雜亂、愈有味道。
但可別小看,這裡賣的麻花捲號稱在金門小有名氣,已經賣了四十多年,連在地人都頗為推薦。除了原味麻花捲外,大蒜控如我也買了包招牌的蒜味,甜而不膩口還帶著清爽蒜香,配杯茶根本涮嘴地要命!
隨手拍下這張照片的當下,只覺得這座袖珍小廟有點可愛,事後查資料才發現,裡頭除了主祀玄天上帝外,還有供奉關聖帝君、三太子、金府王爺等諸多神明,並由李氏宗親的雄、主、進、合、順等五房共同祭祀,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都會舉辦神明作醮和繞境等廟會活動,地位之重要,真的是失敬失敬!
逛了北山聚落一圈,結束了悠哉的晨間me time回到起點古寧歇心苑,大家都還在睡,庭院內仍是靜謐無聲。
again,金門的每個聚落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和人文底蘊,我沒能像在北山這裡入住多日且深入感受,所以也無法一一點評,不過如果你是屬於度假就想遠離人群、親近大自然和接些地氣的人,相信在北山聚落這裡待個一、二天,或者挑個早晨黃昏散散步,應該是會很適合你 :-)))